池州文明网首页 » 新时代文明实践 » 移风易俗 » 正文

跑出移风易俗“加速度”,打造东至文明“新底色”

2023-02-21  

  近年来,高价彩礼、铺张浪费、盲目攀比等不良习俗严重影响着社会风气,也让群众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,但在池州市东至县却上演着与众不同的画面……

  “池州大地春潮涌,扫黄打非树新风。举旗亮剑零容忍,激浊扬清斩顽凶。”近日,在东至县官港镇文化广场上,省级非遗官港民歌传承人、农民宣讲员施铁君正带着小学生唱着这首《扫黄打非树新风》,该歌曲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官港民歌曲调改编而成。

  官港镇通过加强党员干部警示教育、推动文明新风入乡规或村规民约、严格不良行为惩戒等方式,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示范带头,坚决抵制“黄、赌、毒”等歪风邪气,带头执行中央“厉行勤俭节约,反对铺张浪费”等有关规定,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、转社风、促民风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

  与此同时,在泥溪镇元潘村的乡风文明评议工作上,结合邻里互助会,扎实开展乡风文明评议工作,强化结果运用,推进乡风文明建设。

  元潘村建立评议双向影响机制,乡风文明评议标准除了根据村规民约遵守情况以及正负面清单外,也结合党员积分制、乡风文明“红黑榜”、泥溪好人、好媳妇好公婆评比结果等,乡风文明评议结果直接影响各项评选活动,对于分值低的农户一律不给予评优评先。通过双向影响,带动村民自觉约束自身行为,提升道德素养。

  在昭潭镇潭东村村口,“美丽潭东”四个大字格外显眼,池塘、走廊、徽派建筑……构成了一道东至南部山区的风景线。近年来,该村将移风易俗作为推动乡村振兴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,全面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。“对老人最大的行孝,就是常回家看看。多跟老人聊天,多给老人做饭,这比什么都强。”村民秦正泽说,虽然农村传统风俗有着特有的人情味,但一些陈规陋习,在农村还一定程度存在。不过,这些年,随着移风易俗深入人心,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观念,认识到“厚养礼葬”“喜事新办”才是正道。

  昭潭镇红白理事协会于2017年1月成立,旨在倡导文明节俭理事,是东至县首个专门协会。近年来,红白理事协会统一红白事标准,宴请不超过20桌,每桌宴席450元至520元;一礼一客,限制随礼数额,随礼礼金不超过200元;倡导“限菜令”、电子鞭炮、电子花圈等。目前理事会成员94人,组织开展文明祭祀、烟花爆竹禁燃、红白事简办等移风易俗类活动几百余场,大大减少了红白事攀比浪费现象,降低了村民时间、金钱成本,获得了村民们广泛赞誉。

  为了革除陈规陋习,木塔乡坚持问题导向、创新施策,率先在祝山村、大田村、苏村村开设3家“爱心超市”,将“爱心超市”的积分激励制度纳入村民日常管理,并将移风易俗、诚实守信、孝老爱亲、见义勇为、环境整治、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兑换范围,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移风易俗新风尚,走出了一条“积分改变习惯、勤劳改变生活、共建美好乡村”的新路子。

  目前,木塔乡3家“爱心超市”运行正常,每家“爱心超市”月均积分达5000多分,年均销售额约12万元。全乡勤劳致富、扶弱助困、热心公益、崇善崇德的氛围浓厚,“小积分”积出了“大能量”,积出乡风文明新风尚。

  官港镇的扫黄打非民歌、泥溪镇元潘村的“邻里互助会”、昭潭镇红白理事会的一桌九菜“限菜令”、木塔乡的“爱心超市”……如今,在东至,婚丧嫁娶简办、家风家训宣讲、扶弱济困、志愿服务、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评选等移风易俗之风盛行。

  下一步,东至将着力塑造人心和善、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,把“和”的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,滋润人心、德化人心、凝聚人心,确保农村人心向善、稳定安宁,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为抓手、平台和载体,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。(人民网-安徽频道 方涛)

责任编辑:徐 世海

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

工作邮箱:czswmb@126.com 投稿邮箱:czswmb@126.com 电话:0566-2088565

运行管理:池州文明网

文明池州